如果沒有意外(我沒有寫離題)的話,這篇應該就是接續前一篇同一系列的第二集….
開頭,還是來引用一下MLB數據大師Bill James的心得吧:
http://twbaseball.info/index.php?func=blog&article_id=259
漩渦法則(The Whirlpool Principle)
所有在棒球裡的事情都傾向於回到之前的狀態。一個在某一年成績進步的隊伍,在接下來的一年就傾向於退步,反之亦然。比方說 1980 年的時候,在全部二十六支大聯盟隊伍當中,只有五支是跟之前一年一樣持續進步或持續退步的。這個效應也適用於個別球員。漩渦法則除了是統計上回歸到平均的現象。
Bill James 說這並不是他本來預期的。從小時候就常聽到所謂「氣勢」的概念,他本來預期說一個在接連兩年分別贏了 83 場與 87 場球的球隊在下一年會繼續進步,變成贏 90 場。可是事實上是,這些球隊通常會往原處退回去。
■ 下次,在說統一是貧打喵前,請再冷靜的想一下..
如果前一篇有仔細看過的讀者,相信應該沒有錯過結論:
請趕快把八月狂牛的記憶忘掉,因為那對於本季的平均打擊成績來說,才是不正常的情況
就算十月會恢復”正常”,那也是”七月以前的正常”
如果再細心一點的牛迷,應該也能讀出我的弦外之音,
沒錯,我真正要說的就是—以牛隊本季得分效益不佳,不是高低潮的問題,而是正常的現象,
或者我該更進一步的說—牛隊本季打線的得分效益就是只能這樣,這就是我們(實際上不狂)的”狂牛軍”
六隊中排第二的打擊率(及上壘率),六隊中排第二的盜壘成功,六隊中第二少的觸擊數(第一都是LaNew)
再加上沒有輸人太多(LaNew不算)的全壘打數,可是竟然只換到六隊中第五的每場得分(3.99分),為什麼?
撇開意義不大的得點圈打率(打數越多,越會接近打擊率),也撇開難以量化的推進能力不佳的假設,
讓我們用一個更宏觀的角度試著去解讀這個現象..
首先,再次把過去個人在<談長打>文中所使用過的,MLB所統計出的得分與安打之間的公式再拿出來:
RC (Run score,得分)=(一安*0.5625)+(二安*0.8625)+(三安*1.125)+(全壘打*1.625)
得點圈的打擊率在身為分母的打數增加後,到最後會接近打擊率而沒有統計上的意義!!
先讓大家看一下本季(統計數據至9/27止)六隊整隊進攻數據表: (RC/G=平均每場得分)
場數 | RC/G | 安打數 | 一安 | 二安 | 三安 | 全壘打 | 長打數 | 盜壘 | 短打 | 打擊率 | |
LaNew | 92 | 5.02 | 905 | 673 | 159 | 17 | 56 | 232 | 76 | 39 | 0.285 |
中信 | 94 | 4.17 | 826 | 620 | 149 | 13 | 44 | 206 | 35 | 74 | 0.259 |
兄弟 | 93 | 4.09 | 798 | 626 | 115 | 12 | 45 | 172 | 36 | 95 | 0.256 |
統一 | 95 | 4.04 | 828 | 640 | 115 | 18 | 49 | 182 | 50 | 76 | 0.260 |
興農 | 93 | 3.99 | 870 | 702 | 108 | 17 | 43 | 168 | 73 | 72 | 0.271 |
誠泰 | 95 | 3.81 | 796 | 610 | 133 | 11 | 42 | 186 | 58 | 79 | 0.250 |
先撇開得分領先其他五隊一大截,公認得分力沒問題的LaNew…
有沒有很意外?
依順序盜壘最少的中信,兄弟跟統一,可是他們的單場得分順序竟然剛剛好顛倒的排在2.3.4;
被認為是最愛觸擊,不愛製造大局,沒有大局企圖心的中信(李來點)及兄弟(吳思點),單場平均得分竟然是2.3名..
有沒有跟那些不做功課的緯來主播及球評們最常掛在嘴邊的:
”速度+戰術積極性+大局觀念=得分力”的(實際上是膚淺的)觀念剛剛好相反…
集打擊率第二,盜壘第二多(還領先他隊很多),短打第二少,戰術相對積極的牛隊,得分力竟然那麼差,只能排第五!!
對了,那些不做功課的緯來主播跟球評們,還會跟球迷講說:是全壘打數量太少了..
只是,他們”忘了”(還是根本不知道),除了LaNew外,其他五隊的全壘打數量都差不會太多
(如果五隊都換算成95場的話:興農–43.9,中信–44.4,統一–49,兄弟–45.9,誠泰–42)
所以,最後,他們也只能用”大絕招”:得點圈打擊率來瞞騙牛迷,而且目前看來,他們還蠻成功的….
那麼,牛隊本季得分能力不佳,或者說是得分效益不佳,在宏觀層面上,真正結構性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還是一句老話:長打能力低落,甚至可以說是六隊最低!!
在舊作<談長打>中已經闡述過的”長打才是球隊得分最可靠的手段”再此就不再贅述
(長打也才是提供中心打者穩定打點能力最可靠的手段)
在表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牛隊雖然在全壘打數上還不至於與熊隊外的他隊落差太大(但那也是張泰山的功勞),
但是卻在整體的二壘安打以上的總長打數量上嚴重落後給其他的球隊…而且落後的數量還不少!!
隨便舉個例子:
一向被牛迷看不起的中信打線,再配上號稱點來發的總教練,就算打擊率比我們低,速度輸我們一大截,
但是加了兩個洋砲的中信打線,硬是比我們多了足足有38支長打,
在長打的助威下,自然可以輕易的比我們每場多了接近0.2分….
—還記得本週對中信怎麼二連敗的嗎?是不是就是輸在長打上面?
就連被戲稱為是貧打喵的統一,本季在二壘安打,三壘安打,全壘打上面通通比我們多,長打比我們多了14支,
就算整隊打擊率只有2成60,還是比我們平均每場多了0.05分…
—應該沒忘記昨天統一不多不少就是得4分而我們只有2分吧
甚至,連一向被我們視為全面late swing(晚啟動揮棒),全面跟球推打,用嚴格封印本身的長打力來換安打的兄弟,
本季在中心主砲彭政閔因傷休大半季,陳致遠低迷半季的情況下,其全隊的長打數,竟然還比我們多,
在彭政閔季末復出,陳致遠稍有好轉的情況下,再配上本季一直都很穩定的陳冠任,
而牛隊幾乎只靠張泰山一人能夠提供長打下,兩隊在長打火力的差距,是增加還是縮小,相信大家心裡都有數!!
–本週兄弟在對LaNew二場比賽共送出5支長打,而我們上週對LaNew也是二場,不過,只有2支長打..
(而且,還都是泰山打出來的:1發全壘打跟1支二壘安打)
我知道牛迷會說牛隊有機關槍打線啊!!
可是機關槍打線有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是棒次的安排永遠跟不上選手近況的變化…
而機關槍打線只要有部份人失常,然後棒次一不連貫,得分效益就出不來..(起碼不能跟長打的球隊比美)
我們總不會真的要求在季初把小葉排在五棒來保護泰山;或是把賢明排3 棒,跟泰山東哥串連吧…
牛迷還會說不能得分是因為我們推進功力做的不夠好,所以安打多但送不回來,
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麼那麼需要推進?
如果我們球隊的長打力夠好,我們根本就不需要過度依賴推進,只要一壘有人,一支二壘安打就送回來了..
(還記得昨天東哥安打上壘後,阿財三振,大雄推進失敗,小葉一支二壘打就得分吧)
我知道很多人會說我們現在進攻如果有更好的戰術配合就能得更多分..
可是,不能否認的是,只要是戰術,就有失敗率,不管是選手本身執行能力不足,剛好配合不佳,或是被對手識破等,
戰術的成功率不可能100%,且變數太多…
什麼是成功率最高的戰術?simple,就是沒有戰術,讓選手能更專注的自由發揮他的長打力!!
如果教練知道我們的球隊有很高的機率在進攻時,打者有一棒二壘安打以上的長打力,
我們為什麼要冒打跑揮空後跑者被盜壘刺的風險,我們有什麼必要去犧牲一個出局數換推進到二壘?
■ 盜壘的反律則:盜壘不能拿來當進攻主要武器..
中信及兄弟為什麼可以在盜壘遠比我們少的情況下得比我們多分?
道理亦同,因為他們不必冒著盜壘刺使得安打消失的風險,他們只需要等待長打出現就得分了!!
反過來說,牛隊本季在速度上的企圖心及發揮結果的確不差(盜壘發動最多及成功次數也排第二),
但為什麼沒有反應在得分上面?
有一個根本的原因,也是MLB數據專家在統計後發現盜壘並不能替球隊明顯增加得分的原因—盜壘的失敗
盜壘成功換來的是什麼?
推進一個壘(通常都是讓一壘跑者上能夠到得分位置上面)
但是盜壘一但失敗的後果是什麼?
讓一壘安打或保送從紀錄上”消失了”或是更精準的說法是”無效了”,等於該打次打擊的結果視同出局!!
棒球比賽進攻方最重要的是什麼?
就是在三出局前能夠得到最多的分數!!
有沒有發現到盜壘換取的利益(進得分位置,還不是得分)跟冒的風險(出局而讓上壘消失)完全不成比例?
所以那些MLB專家得到的結果是,沒有75%以上的盜壘成功率,盜壘對球隊進攻帶來的反而是傷害!!
一個很簡單的邏輯推演,牛隊至9/26止,盜壘失敗數是38,
也就是牛隊因為盜壘失敗造成38支一壘安打或保送消失了(假定都是一壘盜二壘),
牛隊(到9/26)本季有702支一壘安打及275次四死球,也就是說,牛隊本季因為盜壘失敗而讓27支安打消失了..
38/(702+275)*702=27.03
再把這個數據從牛隊本季的安打數中扣掉,再換算成新的(盜壘失敗後)打擊率..結果是只剩下2成64
(870-27)/3190=0.264
這代表著什麼,牛隊為了發揮僅存的優勢–速度,
在本季66%的盜壘成功率下,使得原本的另一個優勢–打擊率,也同時喪失而降低到跟他隊差不多的等級了!!
這裡不是要說盜壘不好,戰術應該要保守使用觸擊,
而只是說明,盜壘不能拿來當進攻取分的主要武器,只能偶爾策略性運用,
因為盜壘(必然會伴隨來的失敗)對本隊進攻的殺傷力一樣很大!!
■ 牛隊打線不是只有9月不是狂牛,而是這樣的野手打線,整季都不(應)會是狂牛
現實就是,根本就沒有什麼狂牛打線,就算先發選手都回歸先發,牛隊整季所展現出來的得分力,就是這樣了..
不為什麼,因為野手打線的能力(長打力)也就只是這樣..
(全隊Isop超過0.200的只有泰山,超過0.100的就是再加國隆,剩下的全都是短槍..整隊的Isop也是六隊最後)
我知道這個結論對於大多數的牛迷(包括我自己之前都是)來說都是很難去接受,
尤其是我們一直自詡野手陣容大概是除了全隊幾乎都是狀元的LaNew外最完整,質也最好的陣容..
但是數據告訴我們,事實就是狂牛打線只不過是牛迷的期待,一個不會穩定實現的期待!!
而在漩渦法則下,
如果牛隊這樣的打線在八月打出了超乎本季應有的成績,那麼,會在某時出現退潮修正,就是屬必然的現象了,
當然,這個修正的現象,現在看來就是出現在九月…
(就好像統一在打出超乎水準的17連勝後,會出現一到二波連敗或敗多於勝來修正,也就是大家都能理解的了)
■ 後記及預告
下一篇,沒有意外的話將會是這個系列的最後一集,也將會對牛隊打擊陣容的檢討提出一個結論及方向出來..